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創新 DNA:聯想、疑問、觀察、社交、實驗



前一篇關於「創新心法」的文章,受到許多讀者的熱烈回應,甚至在跟朋友聚餐打屁的時候,朋友也會問其文章的內容。我承認,那本書的確比較適合「老闆級」的讀者閱讀。( 換言之,有心往老闆之路的讀者可以再多多注意啦!)

而現在,為了能讓「創新」更貼近與我一樣的廣大中基階層,我找了一本關於「創新技巧」的書籍來作分享,也希望藉此能對一般上班族的工作有所助益喔! ^^"



這一本「創新的五個技巧」,在第一章節,主要是在闡明「創新者」「執行者」在部分人格特質上的差異。創新者到底有何不同的人特質?創新者到底如何打破現狀?創新者到底如何面對冒險?

從以上種種的問題,都再再顯示出創新者在面對挑戰或抉擇時,會出現不同的思維與舉動。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創新者在「發現創新」的歷程或行為技巧中,發現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五項「發現技巧」,是可以讓我們在面臨極需「創新」的時刻,透過五項行為技巧來達到我們需要的自我目標。( 雖說不一定每個人都適用,但一定有某種程度的參考價值!)

第一點、聯想( Associational Thinking )

聯想與創意的點子往往如影隨行,也往往源起於各式各樣的經驗交會之處。綜觀歷史,無數出色的創意往往均源起於文化和歷史經驗的交會處。

聯想,的確是創新的一大技巧。但是,如何「聯想」才能達到我們要的目的呢?

根據書中介紹,破壞式創新者有以下三種聯想的方式 (P.60) ,可以幫助他們把各式經驗整合後,提出創新型的事業構想:

一、創造奇特的組合 ( Creating odd combinations ):在跨學科或跨領域的合作之下,就可以創出不同以往的模式。例如,黑莓機就是無線技術與電腦技術相結合下的產物。

二、近察或遠觀 ( zooming in and zooming out ):創新的創業家經常會同時做兩件事,一是深入觀察以了解特定顧客體驗的微妙細節,二是從高處遠觀這些細節如何融入更大的整體之中。

當然,觀察競爭對手或是不同產業的發展,也會是「觀察」所獲得的重要聯想來源。

三、樂高式思考 ( Lego thinking ):所謂樂高式思考 ,就是蒐集點子就像喜愛蒐集樂高積木一般。而許多發明家或是創新型企業家都是熱衷於蒐集好點子的,例如,兩度獲頒諾貝爾獎的鮑林( Linus Pauling )、發明大王愛迪生 ( Thomas Edison )等。


第二點、疑問( Questioning )

印度塔塔集團 ( Tata Group ) 的主席塔塔 ( Ratan Tata ) 曾說過:「對毫無疑問的事物要提出疑問。」

同時,疑問也是其他發現技巧 ( 聯想、觀察、社交、實驗 ) 的創意催化劑。創新者提出疑問,以求更加瞭解事務或其他可能性。當然,有時候,挑戰現狀的疑問也會引起當權者的不悅。

大部分的時候,好的疑問會迫使人們框外思考,激發新的聯想,從而創造出好的產品。

當年賈伯斯 ( Steve Jobs ) 就是提出一項疑問:「如果我們能打造出可以放在襯衫口袋,又可以下載五百首至一千首歌曲的MP3播放器會怎樣 ? 」Apple 的 iPod 於是誕生 .....


第三點、觀察( Observing )

在您具備「聯想」與「疑問」的雙重技巧以後,我想,「觀察」也是幫助您「創新成功」必要工作。現在,我就舉出書中數項的「觀察技巧」給大家參考一下:

一、觀察你的客戶:定期安排觀察之旅,仔細觀察顧客如何體驗你的產品或服務,並試著了解他們喜歡和討厭什麼,再留意什麼事務會讓他們更便利或更困難。

二、觀察某一公司:當你能夠深度拜訪某一公司的時候,請儘可能的用學院式的個案分析法去研究該公司,深切檢視對方的策略、營運、產品,並期盼因此找出意見交流的機會。

三、觀察你的生活週遭:每天不定時的撥出一點時間,細細觀察你生活周遭發生的一切,也許你會從不經意的觀察中,發現不平凡的發現。( 這一點,碰巧也是我每天最愛做的事。)

四、用你的感官去觀察:在學習如何觀察的過程中,密切留意各種體驗可能引發的任何創意,也許是聞的、聽的、品嚐的、觸感的,也許不同的感官洞察可以幫助您導引到不同的異想世界。


第四點、社交( Networking )

當您學會聯想、疑問、觀察以後,也許向外溝通的能力會是幫助您創新發想的下一步驟。

根據作者介紹,框外思考常需要將知識領域的概念,與其他知識領域的概念相結合。因此,當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具備「跨領域」的專業知識與資訊時,「向外溝通」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

那有哪些「向外溝通」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呢?根據作者建議,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向外面的專家討教:尤其是遇到比較偏向技術性的問題時,專家的建議往往會比較適切。

二、參與 (創意導向) 社交活動:這邊的社交活動並不僅限於創意導向的社交活動,也可能是指專業領域以外的社交活動,或是業內舉辦的娛樂活動,這都有可能幫助人們激發創意思考。

三、建立個人的創意知己圈:許多創新者建立自己的人脈圈子,當想尋求或試驗新點子時,他們就會去找這個圈子的人力資源,大夥一起動動腦筋,看能否激發不同創意。


第五點、實驗( Experimenting )

發明大王 愛迪生曾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這個觀念,在現今的時代而言,彌足珍貴。

現在的企管雜誌書刊中,常常會引用成功人士的失敗案例來鼓勵人心,但我倒認為他們的失敗案例不是失敗案例,而是實驗成功案例。

只是因為後續的資源不夠支撐他們繼續前進,因而暫時停滯,但我想,將來還是會有人接著走下去,直到達到成功的世俗標準為止。

亞馬遜網站 (Amazon.com) 的創辦人貝佐斯 (Jeff Bezos) 曾說過:「實驗是創新之鑰,實驗中的結果往往與預期不同,所以可以學到更多。我鼓勵員工實驗,也試著降低實驗的成本;若能增加實驗的數量,那產生的創新結果也會越多。」

那書中介紹哪些實驗的方法,讓我們也可以變身為創新者的一員呢?

書中有推薦三種方法,以下是我的簡單介紹:( 大家有興趣可以再翻書看完整的說明。P.155 )

一、嘗試新體驗:到別的國家工作、在多個產業工作、發展自我的多項技能。

二、拆解自身或別人的產品、繪出流程 ( 設計、生產 ... )、解構產品概念

三、透過先導試驗和原型測試構想:就是先要有一個構想,再對小範圍的市場做試驗,測驗其是否有可行性。這部份,是比較貼近大眾對「實驗」的既有印象。

實驗,的確是創新者在邁向成功之路時,唯一取得成功數據的方式。當然,如果你的眼界夠開闊,其實每一天都存在著實驗性的價值。


以上的五種「發現技巧」,是屬於破壞式創新的自我學習範疇,也是本書中的第一部份。我想,對於某些急需成長創新的企劃大師,這些內容可能會有些許的助益 .....

而書中的第二章節,則是偏向企業組織需要創新的建議部份,主要分為三個部份:人才 (People)、流程 (Processes)、理念 (Philosophies)。對此有興趣的讀者,也可再自行參詳。


創新的力量,是二十一世紀企業追尋的目標;而務實的解決問題,則是追求創新的建議方向。


Dere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