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月與家人同遊的行程中,我們也有安排去南京近郊的中山陵一遊。中山陵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
根據歷史資料,中山陵於1926年1月動工興建,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1931年全部建成。在1961年時,中山陵還成為中共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喔!
話說中山陵依紫金山而築,坐北朝南,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氣勢磅薄,雄偉壯觀。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現在,看完南京中山陵的初步介紹以後,就請跟著我的相機一起同遊體驗中山陵的美與綠吧!
在進入中山陵的門口以後 (如下圖),眼前的綠化美景不得不讓我想起 國父曾特別提到:「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也因此,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感念 國父締造民國的偉大功績,便定 3月12日 國父逝世紀念日為植樹節,以茲紀念。

在走了相當約莫30分鐘以後,我們看到了一座牌坊,上面提到「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如下圖)。我真沒想到,在內陸的土地上,還能看到「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幾個大字,真的是太令人感動了!( 趕緊拍照留念 ..... )

穿過這座牌坊以後,我們就能看到中山陵的主要階梯與陵寢 (如下圖)。由下往上看,我還以為有千百個階梯要爬,後來詢問當地導遊以後,才知道只有392層階梯,不過,爬上去也真會讓人累喘吁吁的。

當我登上392層階梯以後 (如下圖),周遭綠化的美景真是美不勝收,也體會到 國父曾說:「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的其中精要意涵。而我們將 國父逝世紀念日訂為植樹節,其意義就是在提醒我們綠化環境及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尤其近年來因為全球暖化,環境保護與節能減碳政策也就變得格外重要囉!)

走進中山陵祭堂,祭堂內放置 國父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 (如下圖),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而 國父大理石坐像後面的那一扇門,據聞也就是放 國父孫中山先生石棺的地方,不過目前平時不開放,等有重要賓客來訪的時候,才會開放參觀。

如果您有抬頭一看 (如下圖),你還能看到祭堂內天花板有大大的國民黨徽裝飾,保存相當完善。( 感謝文物相關保護單位喔!^^" )

坦白說,中山陵的美,不得不讓我想起台灣的「花博」與新加坡的「花園城市」。對我來說,這三個地方綠化造景的共通點,就在於「規劃」與「尊重」。
「規劃」指的當然就是「景觀設計部分」,換言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範圍內,把綠化造景與周遭環境化為一體,讓林木的美,可以造就成最賞心悅目的景色。這一點,我相信是無庸置疑的。
而「尊重」呢?我認為是要尊重「樹木」的生存空間與其生態保護。樹木也有其生命,它也需要足夠的生存空間與照顧,綠化造景絕對不是城市的點綴而已,而是城市擁有呼吸能量的極重要一環。
此刻,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在追尋都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同時,真的有把綠化環境與造林建設放在「重點項目」嗎?還是往往為了追尋都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犧牲了綠化造林呢?
其實,兩者是完全不衝突的,換言之,是可以齊頭並進的。因此,當我們在檢討各項經濟指標(Economic Indicator) 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同時檢討一下造林的進度與目前現狀呢?
此外,根據 環境資訊中心 的資料顯示,目前亞馬遜森林伐木的問題持續惡化,再加上2010年南美雨林面臨嚴重大旱,雨林樹木大量枯死,不但無法幫忙調節氣候,反而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成為暖化的新幫手。( 地球暖化的問題,比你我想像的都嚴重得多 ..... )
的確,目前地球的環境與氣候和十幾年前的情況相比,的確改變不少,尤其是氣候,許多地方都發生了乾旱的問題,相信對造林也會有相當程度的阻礙。但我相信,只要地方政府有心從現在就開始做起環境整治,那情況總有改善的一天。 ( 這的確是個考驗 ..... )
國父曾說:「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這句話在現今的時空背景下,聽起來格外讓人受用。
Dere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