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提升職場競爭力的六大準則 @ 打造極限生產力 Robert Pozen

 

這一篇,是我最近除了天災人禍新聞以外唯一比較有記憶的一篇文章,其中內容,沒有華麗的長篇大論,倒是有幾項十分深刻的人生工作體驗 ......

因此,我得花點時間做個筆記,希望可以藉此讓我得到別人成功的人生經驗以外,也可以分享給大家。^^

此篇文章作者羅伯.博任 (Robert C.Pozen) 針對個人生產力這部分,整理出提升職場競爭力的六項準則,可供大家參考,以下是我擷取書中部分的重點內容:


1. 了解你的比較優勢:

作者認為,在分配業務的時候,不要只著重在你最拿手的事情,而要先觀察事態的情況,衡量自己如何可以發揮最大用處,才比較有可能成功。

舉個例子來看,身為一位主管,他可能很擅長處理營運報表,也很擅長製作簡報或是業務拓展,但他需不需要每件事都事必躬親呢?還是可以在適度的範圍內,把工作分派給適當的助理呢?

到底甚麼樣的工作分派法則,可以讓這位主管維持高生產力呢?我想,每一位主管都不同,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做出適切處理。

我相信,只要你身邊有可信賴的工作夥伴,工作如何分配都不會是問題,對嗎?


2. 重視你所創造的結果,而不是投入的時間:

作者認為,一個人的成就應該是根據你所創造的結果來衡量,而不是根據你工作的時數。這一觀點,可能較適用於美式領導的公司,而台式公司可能會需要從你的工作時數中看出你的工作向心力。

而如果你真重視你所創造的結果,而不是投入的時間,你就比較有可能進一步平衡工作與家庭。而我相信許多上班族都是有家庭要顧的,所以,如果你真把重心放在結果,那提升工作效率就有可能實際幫助到你。


3. 先思考,再讀寫:

許多成功主管都有寫報告或是「寫專欄」的實際需要,因此,除了需要大量閱讀資料以外,如何把消化過後的「資料」轉化為筆下的「資訊」,就變得相當重要。

作者認為,在「寫作前嚴謹地思考」是提高寫作效率的關鍵因素。換言之,你可以在擬好大綱的同時,就可先試著寫出結論的大略,以便讓你想清楚立論方向是否恰當。

不瞞大家,這一點「先思考,再讀寫」對我來說,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寫作經驗。我往往在下標題的同時,也要躊躇構思好幾天的時間,除了要想「梗」以外,整個立論架構也要思考再三,想想哪些要,哪些不要。


4. 備妥計畫,但隨時準備更改:

大部份的主管或業務主管,每天的行事曆可能都會排得滿滿的,其中可能會包括演講、業務拜訪、開會等事項。作者建議,每天盡可能得保留一個小時的空檔,讓你可以回應可能的突發狀況。

此外,如果你今天有要對某個團體發表談話,你可能已經擬好四、五個重點,但是,你也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做出談論項目的刪減,或是適時的加個笑話也 OK 囉!

我個人覺得,「備妥計畫,但隨時準備更改」的真正用意,不是在讓你可以隨意取消某個會議或是演講,而是希望主管在訪談或演講時,可以讓內容保有彈性的空間,讓訪談效果或是與台下互動可以更好。


5. 讓員工擁有自己的空間:

作者認為,應該給部屬有提供意見的空間,讓大家可以在集思廣益的情況下,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這部分,我個人覺得立意良好,但太過理想,因此我建議,主事者應要提出某種鼓勵的方式,讓大家願意踴躍的提出自我看法,進而協助某專案更順利被推動,而不是只有「給部屬提供意見的空間」。

此外,作者也提到,當一般會議結束時,他會問三個問題:第一、我們現在需要做甚麼?第二、誰是負責人?第三、何時開始動工?透過如此的三個問題,讓與會者達成某種的共識,並希望負責人開始自訂時間表,自行掌握專案進度。將來,作者 (主管) 就只要與該專案負責人進行溝通即可。

最後,當您應用這項原則時,你也應該做好容忍犯錯的心理準備,在某一限度內,容忍員工判斷錯誤所帶來的損失,就如同作者最愛的一句話「讓我們犯以前沒犯過的錯誤」。


6. 一切從簡:

這個原則,其實沒有限定在工作上或是生活上。你可以用在飲食的清淡上,也可以用在會議的高效節奏上,都是可以的範圍。

作者建議,很多事情都可以簡化,但是運動、飲食、睡眠則不可以被簡化。運動往往要持之以恆,即使在出差的時刻,你也不能放棄。飲食習慣也必須遵守紀律,維持體態是人生很重要的課題。睡眠的部分,作者建議每晚至少要睡足七八個小時,可以增加你的工作生產力。


以上六點,是作者羅伯.博任 (Robert C.Pozen) 針對個人生產力這部分,整理出提升職場生產力的六項準則,可供大家參考。雖然內容未能盡善盡美,但我相信以上六點項目對許多人來說,還是會有些許的助益。


在努力提升競爭力的同時,我們是否該適時地停下腳步,看看我們確實需要的是什麼?不需要的又是什麼?


Derek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