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筆記】行銷 5.0:運用MarTech,設計顧客旅程,數位消費新商機!

 













這本書,本身就是一本非常成功的行銷範例,不管是書名的選取,還是這次內容的安排,我覺得都有其獨到之處。

(聽說,作者號稱是行銷學之父,行銷界的搖籃與推手,市場行銷學的世界權威之一 ..... )

於是乎,在手頭很緊的情況下,考量吃一個月的泡麵仍能活著的情形下,就買來翻翻唄!

即便,也許,不會有啥顯著性的改變或進步,但只要能為莘莘學子盡一份心力,我覺得這樣也就值得了 .....

(真是噁心 ..... 的開場白啊!)



老實說,不知道是不是「行銷 4.0」上一本賣得比較少,所以,「行銷 5.0 」這本就感覺得出來有比較用心(另類鐘擺效應!?),因此,我們就先來看看這本書在內容安排上,有何特別成功之處?

1. 首先,我一直覺得這書名取得真的很「特別優秀」,在作者有生之年,應該可以隨著時代的演變而一直 6.0、7.0、8.0 ....

2. 在第一章節中,作者從「行銷 3.0」開始介紹,再複習「行銷 4.0」,再展開「行銷 5.0」的介紹。

很聰明的內容安排,讓讀者省去了不少資料查詢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細心與脈絡相承。

3. 即至科技(the next tech)、MarTech(marketing+technology)、「行銷 5.0」五大要素,也許以上幾個名詞並不是作者首先提出,但透過這本書的提醒,似乎讓人們重新認識與認知到這幾個重要象徵性的名詞。(也許,也不是很重要啦!)

這年頭要賣書,似乎就是要喊出一些大家以往沒聽過或比較少聽到的名詞,像是即至科技(the next tech)、MarTech、預測行銷、敏捷行銷 .... 等。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這本書的初步了解;為了能夠讓更多讀者了解其他內容,我們就接著往下介紹 .....



在第二章節開始的部分,作者提到「行銷 5.0時代的三大挑戰」:世代差異、兩極化、數位落差。

在美國的許多區別,都喜歡用世代來做區分,不管是行銷的市場區分,還是歷史觀的部分,所以,你常會聽到什麼嬰兒潮世代、X世代、Y世代、Z世代等等。

在美國,也許這一套是有效的區分方法,但如果你把視界放眼到全世界,你會發現這世界還有許多的區分方法,但利用年份或年齡來區分,也未嘗不是一個古老但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果你問我還有什麼區分方法也不錯,我通常會很市儈地說,我們這一代常會用荷包的深淺來做區分,這似乎也是一套現代化的區分方法之一。(為什麼感覺有點 low ?)



在第三章節開始的部分,作者提到了兩極化的問題。

換言之,某些部分的中間市場逐漸消失,市場發展逐漸往兩端靠攏。

但究其真正的原因來看,是原本低端或低價的商品,因其製造成本的低廉,生產效率又大幅提高,品質也同時得到改進的緣故,因而逐步取代了原本的中間型商品。


當然,在兩極化引發許多問題的同時,同樣也引起了人們對問題與環境保護的思考。

在國外,許多企業開始關注自身企業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除了追求創新的品牌精神以外,也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友善環境的生產模式,和回饋社會的企業精神,而這些,都是友善環境的開始。

當然,友善環境的舉措非常重要,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利用政府制度的力量,幫助眾多基層的勞工朋友,讓他們也有友善的工作環境與被保護的機制。

這不就是先進政府該有的舉措與執行方向嗎 ?


此外,如同P.103的小標題一樣,人類的難題,往往也是企業的商機所在。而唯一的問題就是,到底我們該怎麼改變,才能在謀取利益的同時,又能讓這環境得到永續的平衡力量?

就如作者所述,能打造包容與永續的社會,友善養殖的環境會是第一步,而友善環境的生產會是第二步,再來就是友善勞工的工作環境,能做到這三項,包容與永續發展的社會於是誕生。(大大大智慧的結晶!)



在第四章節的部分,作者提到的是「數位落差的對策」。

根據書中所述,到了2030年,全球網路使用者人數會超過80億大關,占全球人口90%以上。(只是可能預估!)

除了數位化帶來的方便與改革外,其實數位化也會有偏負面的部分,讓人心生恐懼。(p.118)

以下就是作者列出的數位化風險項目,我列舉幾項以資參考:

(1)數位化所引發的自動化,往往代表了某個產業的裁員與失業。
(2)AI 分析資料庫的大數據,可能會引發客戶對自身資料隱私安全的問題。
(3)數位安全也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部分弱勢國家就會有資安方面的疑慮。
(4)有人工智慧的力量,會更容易製造出看似真實的假資訊,這是新時代必須克服的隱憂。
(5)人們長時間盯著螢幕,科技成癮的行為可能會導致缺乏人際互動、運動安排與睡眠規律。


儘管數位化伴隨風險,卻也為這社會帶來龐大契機,以下我們也列舉出幾項:

(1)數位化促成數位經濟崛起,創造大量財富與商機,不但供給許多工作機會,也創造新型態產業。
(2)數位化知識庫提供了「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提供一般人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機會。
(3)智慧住宅需要靠數位化的配備來調控,居家保全裝置也可完全數位化控制。
(4)共享機制的建立,不管是汽機車的共享,還是電力的調控,都需要數位化的協助。
(5)一旦消除數位落差,人人都能上網時,我們期待提供平等機會與相關知識給低收入族群,幫助他們進入市場,改善生活。



在第五章節的部分,作者提到的是「COVID-19下的行銷策略」。

由於 COVID-19 的爆發,全球企業都受到了影響,但不能否認的是,COVID-19也是數位化的加速器。

由於許多人(包括學生)被迫待在家中數個月,因此,數位傳輸或數位平台的有無,就直接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

網路電商、數位銀行、視訊會議平台(Zoom、Google Meet)、網路影音(Youtube、Netflix)、餐飲外送 app、線上遊戲等,大概都算是這次疫情下意外的收穫者。平心而論,他們應該都算是網路業者,或說是網路服務營運商。

某個程度而言,COVID-19 幫了這些網路業者的營運績效 ..... 顯著性的成長。


因此,可能就會有部分廠商,希望增強自身的數位服務能力,以期望在未來可以提供給更多消費者一個服務的機會。

根據書中內容,作者提到,為了增強公司或組織的數位服務能力,可以先把部分顧客遷移到數位通路。當然,可以提供數位化的誘因,讓顧客覺得享用數位化服務是有好處的,自然就會有顧客願意嘗試看看。

此外,當然也有顧客會有抗拒的心理或態度,這時候,就把癥結點先做紀錄,再逐步用教育的方式幫顧客做心理調整,也不用期望可以一步就把顧客從實體轉移到數位服務。

數位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當一個溝通的平台。因此,在轉型數位化的第一步,可以先想想怎麼善用數位化的優點與能力。

最後,本章節總結提到一個很關鍵的部分,就是如果想發展數位化,就要評估組織和客戶端的數位整備能力,換言之,如果組織的數位能力發展得很迅速,但客戶端跟不上腳步,那組織的數位化勢必會面臨徒勞無功之效。



在第六章節的部分,作者提到的是「即至科技(the next tech)」。

這個篇章,作者是比較偏向討論「人工智慧」的範疇,甚至是「仿生學」的領域,其中可包括「人工智慧」、「語音辨識」、「感測科技」、「機器人技術」、「混合實境」、「物聯網技術」等。(反正就是有難度的 ...)

其中,「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是包括「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

坦白說,人工智慧的相關領域,的確是屬於高科技範疇的部分,但目前是比較偏向生產製造分析相關的領域,跟行銷相關性比較低。

即使有些「即至科技」的應用已經在試驗中,但由於技術尚未成熟,所以真正對行銷的效益幫助有限。


但但 ... 也因為作者這樣提及,所以也可能會給很多後輩有很多的想像空間,也可能會激發大家對「科技幫助行銷」的想像空間。

譬如說,有一家傳統陶瓷公司(XX欣業),因為在磁磚的成分上做研發調整,原本一小塊可能只能賣 0.1~0.5 元的,現在可以賣到 5 元的售價。也從原本只是裝潢用的磁磚,變身成為文創商品,甚至可以說是新創意型態的行銷媒體或行銷工具。

我想,這樣的轉變,就是很多讀者或是企業喜歡看到的行銷類小故事。

當然,這也算是「科技幫助行銷」的一個例子吧!不但幫助到了原本的生產業者,也幫助到了另一個新的產業。




在第七章節的部分,作者提到的是「全新顧客體驗」。

在副標的部分,作者點出了他內心的另一個想法,即是「機器人雖然酷炫,但真人才能傳遞溫暖。」

當年,使用機器人是飯店業者為了克服日本員工短缺的策略,但實際施行以後,發現如果期望用機器人取代真人,可能也會衍生新的問題與困難。換言之,兩者的分工合作,才能符合大部分旅客的期望。

也就是說,其實沒有辦法用機器人來全盤取代真人的服務,只能各取所長,讓機器人發揮它的優勢,也讓真人服務發揮它的優點。


另外一方面,作者指出,許多服務業原本都有實體的店面,但網路消費化趨勢成立以後,許多人就擔心網路(線上消費)是否會取代實體通路?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全球有45%的顧客線上搜尋以後會到店內購買,而23%的顧客會在店內體驗後在線上購買。

換言之,網路(搜尋)的機制,是可以輔助實體店面的銷售的。


此外,根據資誠(PwC)這家專業諮詢機構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近75%的顧客表示,頂級的實體消費體驗不僅有助維持忠誠度,顧客也願意為此額外支付多16%的溢價。(還是有許多人喜歡實體消費的感覺 ...)


這個章節,作者點出了部分他積累的人生寶貴經驗,我個人是覺得相當具有參考性。




接下來,從第八章到第十二章,是作者歸納出來的行銷科技的全新戰術(Part 4)。

第八章是「資料(庫)行銷」,也是作者認為落實行銷 5.0 的第一步。

其中比較重點的部分是,如何把資料庫裡的資料作出區隔與分析,而傳統理論上,市場區隔有四大方式。

市場區隔的四大方式:地利區隔、人口區隔、心理區隔、行為區隔。

資料(庫)行銷已經算是比較廣為人知的行銷理論篇章,所以,我們就不在此多做著墨。



第九章是「預測行銷」,我個人覺得是偏向大數據分析的範疇。

這個篇章的靈感來源,大概是電影魔球(Moneyball)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經理比利 . 比恩(Billy Beane),也就是布萊德 . 彼特所飾演的球隊經理,所使用的賽伯計量學而衍生的想法。

說得白話一點,行銷人員可以預先設想上市前產品的銷售結果,再從廣泛的產品組合中,選定特定的產品組合作銷售,以期達到公司的預期目標或銷售。

而就實務面來看,如果一個公司期望用「預測行銷」來預測銷售,那該公司的企劃或業務部門,勢必是處於穩定且經營很久的老經驗團隊,才有可能做出精準的「預測行銷」。

除此之外,任何的預測,都只能算是參考而已。



第十章是「場景行銷」,我個人覺得是體驗行銷的延伸版。

作者認為,因為科技進步的緣故,可實驗性的建構智慧感測的實驗設施。換言之,可以在「通路端」監測或實驗消費者的動向或使用習慣。

當然,也可以蒐集部分消費者的初級資料(地理位置)等,倘若是互動式的「場景行銷」,還可以客製化與消費者的互動狀況,當然,說穿了也不過是希望提供消費者一些不同的體驗感受罷了。

不管如何,我相信作者是認同實體通路的重要性,與體驗行銷的重要相關性。



第十一章是「增強行銷」,我個人覺得概念有點類似 Appier 所提供的概念服務。

1990年代末期,IBM所開發的電腦 -「深藍」與西洋棋大師 Gary Kasparov  之間的棋局,開始了人機競賽的開端,當然,很多人都只認為這是一個話題罷了。

經過了數年的發展以後,人與電腦之間的競賽,輸贏似乎不是那麼重要,而是如何由競爭轉化為合作,在人機協作下產生最佳的「共生」關係,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這個章節,作者還是把焦點放在網路服務的相關服務上,希望透過網路服務的「廣度」與「深度」,增加「淬取」出最後的成交與銷售。


附註:Appier是一家專注於人工智慧的科技公司,藉由開發各種人工智慧應用機制,協助企業解決棘手的商業挑戰。



第十二章是「敏捷行銷」,應該是 Zara 這個快時尚品牌給了作者一些想法與感觸。

不可否認,Zara 是過去十年來數一數二成功的快時尚品牌,小批生產、庫存高周轉率、即時分析、分散式的快速反應團隊、靈活的產品平台、快速實驗與快速反應等,都是 Zara 的優點。

但不可否認的是, Zara 也一定會有所謂的缺點,譬如說,奢靡的概念、大量的庫存浪費、剝削勞力等。

也因此, Zara 承諾在 2025 年以前,所有服飾都將採用永續的原料。(P.287)


坦白說,以上的優點,我個人都覺得大概就是那樣,並沒有那麼了不起 ..... 直到發生了一件事情。

2020年6月10日,由於新冠疫情的衝擊,Zara 母公司 Inditex 宣布將關閉 1200 家門市,約占全球據點的16%。Inditex表示,今後將積極拓展線上銷售,未來三年預計砸下10億歐元投資電商業務。

在 2020 的年中,其實沒有人可以預測新冠的影響會持續多久,但 Zara 的母公司還是作出了很果斷的決定,應該也算是另類的「超前部屬」。

以另一個角度來看, Zara 不但有即時分析的快速反應團隊,在做適當決策的時候,也能有快速反應的策略因應。

以一個大型跨國的成衣集團來看,這樣的表現,的確有被研究的價值與其含金量。


現在,我們再回到作者書中的內容,「敏捷行銷」會有幾個特點:

即時分析工具、分散式團隊、快速實驗機制、靈活的產品平台、同步(溝通)的機制,還要擁有「開放式創新」的態度。

以上,作者寫得我都認同。

但我想,「穩健創新的設計團隊」和「勞苦功高的供應商」應該就只能默默地當個無名英雄吧!(Orz!)




感謝各位大德蒞臨觀看,這本著作已經介紹到此結束,再次感謝您的觀看。^^



....................................................................................................................................



這本書如果真要說缺點,大概就是拿去泡麵墊檔的時候,完畢以後書皮會變得QQ的,形成某種的波浪狀。

這種波浪狀的形成以後,是很難再回復原本的狀態。

在行銷類的書籍當中,大概有30%的書皮都有這種現象;而會形成這樣的原因是,選用紙質的不同而造成。

換言之,有些紙質做成的書皮就是容易變形。所以,如果你很看重某本書的出版,請慎選書皮的紙質。

謝謝。(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個想法。)


除此之外,我覺得,這本書寫得比「行銷 4.0」還好一些些。(第二個想法。)



撇開以上不好笑不專業的評論以後,我們真誠地來說一下讀後心得!


從作者的「行銷 4.0」開始,再到「行銷 5.0」,我們都很容易看出作者對網路方面的重視。

但說真的,我覺得網路其實很單純,只是其中的技術可以很複雜,而且每個區塊都有各自的專業,所以,對行銷的人員來說,可能會有一種出於畏懼而產生的景仰。

(就事實的層面來看)
從 Steve Jobs 的成功,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技術就交給專業的技術人員,而我們到底要怎麼發展才是真正的重點;換言之,不管網路有多重要,到底行銷人員要怎麼利用這個媒體,或利用這種技術,才是行銷回歸本業應該要有的方向。


回到這本書的內容,第一章到第七章,大概就是討論「行銷 5.0」的基本心法,第八章到第十二章就是延伸的討論。

從第一章到第七章的範疇中,我整理出五項小小的心得:(是心得不是重點!)

1. 打造包容與永續的社會,友善養殖的環境會是第一步,而友善環境的生產會是第二步,再來就是友善勞工的工作環境,能做到這三項,包容與永續發展的社會於是開始誕生。

2. 數位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當一個溝通的平台。因此,在轉型數位化的第一步,可以先想想怎麼善用數位化的優點與能力。

3. 即至科技(the next tech)給了我們很多的想像空間,雖然現在很多技術尚未成熟,但只要我們持續的努力,相信會有至善至美的一天。

4. 機器人雖然酷炫,但真人才能傳遞溫暖:其實沒有辦法用機器人來全盤取代真人的服務,只能各取所長,讓機器人發揮它的優勢,也讓真人服務發揮它的優點。

5.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全球有45%的顧客線上搜尋以後會到店內購買,而23%的顧客會在店內體驗後在線上購買。換言之,線上搜尋的機制,是可以輔助實體店面的銷售的。



從第八章到第十二章的範圍中,我大概有整理出 一 項小小的心得:

>>>  綜合第八章到第十二章的內容,我大概就只看到兩個字,就是「專注」。

不管是專注在資料庫分析,還是大數據分析,又或者是專注在消費者體驗上,或是快速分析反應上,如果企業忽略了「專注」本業,可能就無法做到成為「範例」的可能。

坦白說,第八章到第十一章的內容,可能在行銷現實中已經存在多年,只是看你有沒有正視或忽略這個部份而已,而第十二章的 Zara 則是比較高難度的範例,但也有可能的是,如果 Zara 不是在成衣業,可能就不會有今日的光環與榮耀。(因為其他產業不一定需要這麼高度的變動與被接受程度。)

綜合以上,不管你喜歡行銷的哪一部分,你都需要一股「專注」的態度來面對,因為你的「專注」將會改變某一部分的商業行為,也許是某地區的客戶滿意度,也許是消費者的某種消費習慣,也也許是改變某個時代的時尚潮流。


不管如何,專注在消費者體驗上,多站在客戶端思考客戶的想法與需求,多思考為什麼不改變或是常改變,假以時日,也許你就能站在行銷這塊衝浪板上遨遊某個市場的海波浪。






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興趣與人生願意努力的方向,也許就是40歲以後最嚴肅的課題 .....



Derek



...





1 則留言:

  1. 找文章意外發現這個部落格,讚讚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