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兩岸長期照護論壇』果然如期舉行,會場除了相關服務業者以外,還有許多需要了解長期照護的焦急家屬。且在經過這一次的論壇說明以後,相信現場的來賓都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與想法 .......
這一次的『兩岸長期照護論壇』,有邀請到中央健保局局長戴桂英、中國社科院所長鄭秉文、北京中央財經 大學副院長歐陽日輝、陽明大學教授 李玉春、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所長李世代、瑞光健康科技董事長應煇、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吳肖琪、宏通數碼科技總經理謝儒生和中華看護家事服務協會理事長林大鈞等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兩岸長期照護制度的現況與未來願景。
■十年長照計畫 社區照顧扮要角■
戴桂英(中央健保局局長):
長期照護保險法現正由官方規劃,以落實馬總統當初的政策白皮書。現階段,除了要健全長照保險的制度外,我們也需要了解長期照護保險的本質。
如果政府的首要之務在於健全長期照護服務體系,除了慢性醫療以外,還有失能失智的照顧領域,當然,還有社區照顧的長照服務管理。
在十年長照計畫,重點是放在個人保護與社區照顧的部分。社區的活動中心其實也可以扮演社區照顧的角色,只是看如何去實行,以上兩項的服務也會納入長照服務網裡,相信對未來民眾會有所助益。
■監督輔導並重 帶動產業正成長■
應堃煇(瑞光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華醫院的院長):
長期照護的範疇,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習性、社會變遷、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營養保健、社會心理等層面。
本人從2002年開始創立「瑞光健康科技」,但實際上,在1981年已經開始為台灣長期照護的醫療在做服務。30年的經營努力下,一步一腳印的看著台灣長照產業的進步。
長 期照護的模式,主要分為居家式、社區式和機構式三種。居家式和社區式的病患服務大多尚可自理,但機構式收容的病患則屬失智失能,需要專業醫護人員的照料。 從實際經驗來看,只要機構的服務尚可,就會招來病患,因為家屬的能力是不足以照顧病患的,所以,只能靠機構式的專業照護。
目前醫療病床與安養機構中間,是沒有辦法處理慢性病人。所以,有許多病患從醫療病床移出以後,到安養機構才發現無法解決病患問題,又移回醫院。但是,這中間已經產生了許多的醫療資源浪費。因此,瑞光健康科技的泰安醫院也針對慢性病患有提供相關的服務。
在長照產業營運模式部份,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監督與輔導民間和非營利機構的服務,而民間和非營利機構則是互相交流,相信可以為台灣的長照產業產生一股良性的循環互動。
在慢性醫療部份,瑞光的長期照護團隊是包括失智照護、血液透吸、中風整合、居家護理、老人養護、呼吸治療等。換言之,一般慢性醫院該有的服務,瑞光健康的長期照護團隊都有涵蓋。
最後,也提醒民眾,如果有復健的需求時,務必定時回診與治療,一旦錯過復健的黃金時段,身體相關部位就會逐漸退化,以後就算要復健,也很難恢復。
目前,瑞光健康醫療團隊有多項醫療服務,有疑問的民眾都可以來電洽詢。
■消彌城鄉差距 建立長照服務網■
吳肖琪(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專任教授):
以2010年的人口統計來看,65歲以上占總人口的10.7%,約為 248.7萬人,以一成的失能率來計算,約需24.7萬床。但以2010年內政部的安養機構數目結算,護理之家提供30,000床與長照安養機構提供 55,000床的數字來看,仍與實際需求有一段落差。
就目前台灣的外籍勞工比例而言,外籍看護工約佔全部外籍勞工的45%。從2000年到2007年對照來看,外籍看護工的人口數更是成長60%,根據國內的統計,到了2007年,外籍看護工的成長已到了16萬人左右。
以台灣目前來看,專業的照護人力以「護理人員」及「社工人員」最普遍,且涵蓋率已達85%。但長久來看,仍需培養半專業人力的「照顧服務員」,讓台灣的長期照護人力資源更為充沛。
在長期照護專業人力培訓部分來看,主要分為專業課程和整合性課程。在專業課程部分,必須強調個別專業領域的長照課程,再依各自專業領域自訂細項課程;在整合性課程部分,主要是培養專業人員的溝通、服務品質和跨專業整合的能力。
最後,也期望盡快建立起完整的長期照護服務網,獎勵資源缺乏區域設置長照服務機構,並為提升長期照護服務品質,設立服務的評鑑指標,以消除城鄉資源與品質差距。此外,並期盼政府與民間共同規劃與推動偏遠地區長期照護體系,建立各式長期照護體系。
■中國醫療改革 五重點全面推進■
歐陽日輝(北京中央財經大學的中國發展與改革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模式是西方媒體所製造出來的一個新概念,也是國外對中國興起的新解讀。
對中國模式發源地的中國人民來說,應該踏實地研究並觀察「中國模式」,進而分析「中國模式」的優缺點,以求改進並求完善。
在1978~2006年,中國的衛生醫療體制與改革主要在四個方面,即公立醫院和衛生機構、藥品生產和流通、公共衛生以及醫療保險領域。在2007年以後,中國的醫療改革部分,主要推行有三項改革-醫療保險制度、醫療衛生機制、藥品生產流通體制。
2007年5月,中國國務院邀請八家國內外獨立研究機構彙報「中國衛生醫療體制改革總體思路和框架設計」整體架構,之後組織起草醫改方案,通過座談會和公開徵求意見的方式,廣泛徵求各界意見。
在中國醫療改革模式中,會強調五個重點領域的改革: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公共衛生服務專案支出改革、基層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改革、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和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
在過往的經驗中,中國醫療改革整理出五項重要心得,第一、樹立以人為本的醫改理念,以服務人為原則中心。第二、除了鼓勵民間的投資以外,也要讓政府介入輔導,醫療服務不能任由自由競爭,要有一套標準來管理。第三、新醫改方案重點劃分了「政府責任」和「市場分工」,特別提出了政府要承擔的責任。第四、改革方案特別強調了公平,以人人享有同樣品質的公共衛生服務為目標。第五、在醫療服務、藥品供應、醫療保險領域,要鼓勵競爭、鼓勵創新、鼓勵民營診所的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吸引外來資金的投入。
■迎接高齡化時代 及早解決改善人口結構 確保軟實力■
鄭秉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1950年代全球人口不過25億,預估到2050年時,人口已經成長到91億人口,足足成長了四倍人口數;在1950年 代,人口的平均年齡為46.6歲,到了2005年則提高到了68.9歲,預估在2050年時,人口的平均年齡則為75.5歲。由上數據可知,可預見的是人 口數不斷成長,且人類的平均年齡也在不斷提高。
以全球人口成長趨勢來看,在2010年,人口沒有老齡化的區域為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到了2050年,世界上唯一沒有老齡化的就只剩非洲,而歐洲、日本、中國則為前三大老齡化社會。
教授憂心老齡化會影響中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由數據顯示,預估到了2020年,中國經濟GDP總量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屆時中國人均GDP僅為 23,534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6.6%。即使在總量上、在硬實力上都將旗鼓相當,但是人口結構和老齡化將會是一個嚴峻挑戰,不可否認,這是一個軟實力 的競賽,必將影響中國的核心競爭力。
建議中國應該未雨綢繆,及早著手解決「老齡化」和「改善人口結構」的兩個問題,為提高國家競爭力作出明 日貢獻。在政策制定方面,期盼中國政府擬定若干激勵政策;在鼓勵投資部分,要鼓勵民間經營長期照護機構,大力發展照護機構;在政府管理方面,期盼中國政府 制定監督管理制度,並建立資訊平台。
■保障民眾權益 推動法令完整性■
李世代(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所長):
在1948-1958年,學界所謂的身心靈理想狀態,指的是身體、心理、社會,乃至於包括靈性等各方面處於最理想安適的狀態。在1978年,則是首次出現了健康權利與基本醫療照護的名詞。
到了1998年,聯合國再次於渥太華提出宣言,強調世界各國都應致力於建立「健康家園」、「健康學校」、「健康社區」、「健康城市」,以至於「健康國家」。該次宣言的最大意義是已將健康的概念從個人及社區、城市提升到國家的範疇。
在2010年的今天,在長期照護約略分為三個部分,大概是在照護體系、照護團隊養成與教育訓練三方面。照護體系主要分為機構、社區、居家型;照護團隊則有社工、看護、護佐、照護管理師等職別;在教育訓練方面,則有大眾教育、通識教育、技職教育、專業教育等。
以目前長期照護的法源依據來看,長期照護保險法和長期照護服務法等法源,是需要被建立的,也是這個產業所需要的。換句話說,推動法令的完整性與法源依據,除了可以讓產業有所本,也可以讓需要長照產業的民眾有被保障的權利。
對照日本與其他先進國家,一般會發現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再面對此議題時,均先將觀念價值深植人心,再推動人事物的最佳工作模式。對照台灣的目前狀況,期待產官學一同推動社會對長期照護的正確觀念與專業價值。
■推動長照保險 落實財務責任制■
李玉春(行政院衛生署長期照護保險籌備小組總顧問、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
馬總統2008年的競選政策白皮書即提到長期照護保險,這部分經建 會在98年7月完成初步構想,衛生署已於98年12月將「長期照護保險法」(草案)報院,預計99年底將「長期照護服務法」報院。
此外,內政部、衛生署也從2007年開始計畫我國長期照護的十年計畫、衛生署也為長期照護擬定2009年新世代的健康領航計畫。
此外,長期照護所服務的對象是因先天或後天因素,致身體或心智功能受限制,持續至少六個月,且日常生活或身心機能需要他人協助維護者,才算是需要長期照護的目標對象。
而一般民眾所關心的老齡化社會比例,以台灣來看,2008年是七個人負擔一個65歲以上的老人,到了2050年,則是1.4個15~64歲以上的人負擔一個65歲以上的老人。
由此可見2050年時的台灣社會,老齡化社會問題十分嚴重,而政府部門的規劃勢必也會引起社會民眾的重視。
最後,針對台灣目前的現狀,提出以下幾點看法:一、台灣長照保險推動有其必要,如愈早投入則越有機會建立起完整機制。二、長期照護保險初期規劃難免各方意見分歧,建議需依多數人的建議規劃,但仍需兼顧弱勢者的權益。三、台灣長期照護保險的成功要件為廣泛的溝通宣導、建立長期照護服務網、落實財務責任制度。
■降低社會成本 發展遠端照護網■
謝儒生(宏通數碼公司總經理):
國外已經發展「遠端照護」這一塊市場,利用網路的連結,可以讓居家照護或遠端照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機構目前所遇到的問題就是成本的問題,我們如果看歐洲、加拿大、美國的案例,都會有看到遠距照護的系統,由於台灣有健保的機制,可以建立病人的病例史,就可以讓 家屬在家裡或機構裡檢查,再加上網路的使用,遠距的照護絕對有發展的空間。除此之外,在科技的進步下,遠距照護就會有發展的空間,尤其是主動式的照護可以 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用更少的成本來照顧更多的人。
■培育待業人力 健全照顧服務員■
林大鈞(中華看護協會理事長、開南大學副教授):
從產學的不同角度來看,台灣應先由健全「照顧服務員」的專業照護人力資源開始,除了要給予外籍看護專業的訓練以外,同時也要培訓本土的專業照護人力。
戰後嬰兒潮可能是兩岸未來老人潮的最大因素,由於當時的家庭生的小孩眾多,因此比較不會有老人的照護問題,但戰後嬰兒潮所生的下一代則大多只生一至兩個,因此,未來戰後嬰兒潮的老人,也是目前50、60歲左右的人,都極有可能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就被送到養老院。
此外,目前照護台灣老人很多都是語言不同的外勞,如果能把台灣的待業人力資源轉到老人照護的人力需求,那也可以降低台灣的失業率,促進台灣社會的就業率。另外,在外籍看護的專業訓練上,應該也用台灣的同一標準來一視同仁。
地點:台北市福華文教會館前瞻廳(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30號1樓)
主辦單位:聯合報系經濟日報、瑞光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宏通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華看護家事服務協會
贊助單位:伊敏瀚弘集團、中化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持人:經濟日報專案經理丁興華 記錄:記者孫宏綱 攝影:毛洪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