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快速解析 ECFA (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A擱發」啦!


ECFA

2009年上半年,台灣見識到中國的採購威力,原本面板廠產能利用率只剩下三至五成,在中國政府登高一呼下,上千億元的訂單湧入,硬是把面板廠的產能利用率拉高到九成,甚至還造成全球缺貨。如果這發生在每個產業,你想會怎麼樣?

2009年二月十七日,二十年來從未開記者會的台灣區塑膠原料公會,首次召開記者會,向政府「喊救命」。出面開記者會的是塑膠原料公會理事長,也是台塑集團台化公司總經理洪福源,他說:「東協十國加一」或「加三」(台灣非成員國) 明年起納入零關稅,將來台灣的外銷關稅問題,大大降低了毛利率,台灣外銷產業唯有靠政府救援或簽訂 ECFA 才有機會重回市場競爭。

這些現實的問題,都讓 ECFA的簽訂產生了某種的「急迫性」。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A擱發」吧!

ECFA 的英文全名是「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中文名稱暫訂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規範兩岸之間經濟合作活動之基本協議。簡單來說,ECFA是要讓台灣商品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擴大產品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同時台灣也必須提高免關稅商品的比例,並大幅開放市場給中國。

而根據ECFA官網的說明,「架構協議」是指簽署正式協議之前所擬訂的綱要,僅先定架構及目標,具體內容日後再協商,因為要協商簽署正式協議曠日持久,緩不濟急,為了考量實際需要,故先簽署綱要式的「架構協議」,並針對攸關生存關鍵之產業,可先進行互免關稅或優惠市場開放條件之協商,協商完成者先執行,這部分稱為「早期收穫 (Early Harvest)」,可立即回應我國面臨國際經營困境產業亟需排除關稅障礙之需求。國際上,亦有其他國家簽署架構協議之案例,例如,東協分別與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印度等國都簽有架構協議。

目前ECFA定位不採港澳模式,也非一般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而是屬於兩岸特殊性質的經濟合作協議,不違背世界貿易組織(WTO)精神;只規範兩岸經濟合作事項,如同兩岸已簽署的海空運等九項協議,不涉及主權或政治問題。

也許不了解的人會認為這是「親中」的行為,但是,馬總統有說:「不會進一步開放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及不開放中國大陸勞工來台工作。」而且協商時,我方將秉持對等、尊嚴、公平的原則,絕對不會自我矮化。所以說,大家一定要持續的監督政府,讓兩岸共創美好的未來喔!

根據目前本人的了解,兩岸若簽署ECFA,中國給予台灣優惠較大,反之,台灣開放陸資入台,現有產業體系難免受到衝擊。整體來說,目前台灣受惠較大的產業為:機械業、化學塑膠橡膠業、紡織業、鋼鐵業,以及石油煤製品業。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林祖嘉也指出,台灣現階段國內投資嚴重不足時,也可利用簽訂ECFA的機會可吸引外資流入。

根據最近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的報導,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任秘書王劍平表示,當世界各國都簽訂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時,因為關稅問題,台灣企業的產品將課較重的稅,屆時無法順利出口到其他國家的時候,台商就不用作生意,到時勞工只能失業、放無薪假!( 不知道這個世界有沒有「退稅」這種東西啊!)

王主秘指出,台灣不能走不出去,也不能孤立在太平洋上面,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世界各國都在洽簽FTA (自由貿易協定),目前約有二百三十個協定正在運作中,但各國卻都不願意跟台灣進行協商,導致台灣還在原地,其他國家卻都洽簽完成協定,讓台灣廠商在市場開拓時處於較他國較為不利的處境。( 居然這樣排擠我們,真的是太過分了 ....... )

以台灣在國際貿易上的最大競爭對手韓國為例,近年來韓國已經先後跟多國或區域簽訂 FTA,這些協定生效後已對台灣的貿易發展產生影響,甚至出現排擠的效果。譬如韓國與東協十國簽訂FTA後,生效前韓國對東協十國出口平均成長16.6%,生效後竟大幅成長至24%;相對地,上述協定生效前台灣對東協十國出口平均成長20.1%,生效後竟大幅減少至11.8%。

王劍平進一步指出,除此之外,日本與泰國簽訂 FTA 後,生效前日本對泰國出口平均成長8.2%,生效後大幅成長15.2%;相對地,上述協定生效前台灣對泰國出口平均成長16.2%,生效後竟變成負5.6%,呈負成長情形。

王劍平再以中國市場為例,由於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洽簽FTA,預計到了明年元月一日「東協加一(中國)」生效,台灣的石化產品出口至中國,必定遇到比東協各國高出六‧二四個百分點關稅的競爭劣勢,台灣的「機械產品」出口至中國,遇到比東協各國高出八‧一六個百分點關稅的競爭劣勢,台灣的「汽車及零組件」出口至中國,遇到比東協各國高出一○‧六一四個百分點關稅的競爭劣勢。

石化產業的就業人數約有57,000人,機械產業的就業人數約有327,000餘人,汽車及零組件的就業人數約有80,000人,人數相加總計464,000餘名勞工,由此就可看出若政府不積極推動兩岸簽訂ECFA,則將產生的衝擊可想而知。同時,也為因應ECFA所帶來的影響,經濟部將持續協助企業經營下去,而勞委會則設法幫助勞工穩定就業。( 看來經濟部、勞委會要變成砲轟的焦點了!)

此時的我,我也想到如同 1994 年的 「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加拿大、美國與墨西哥互相免關稅,於是許多國家競相到墨西哥投資設廠,輸往美國可以享零關稅。包括台灣的鴻海、華碩等,也都因為這個理由去墨西哥投資。

根據 商業周刊 的報導,明年ECFA一簽,台灣就會產生新跳板效應,有三千億元的外資排隊等著要投資台灣,如同當年的墨西哥一樣。利用零關稅之便進軍大陸市場,台灣成為最佳跳板;甚至被擋在門外的日、韓,也可以投資台灣轉進大陸。資金流入,代表台灣的機會就更多,就業機會變多、土地、房市都可能因此上漲,當然投資人最關心的台北股市也遇到了百年難得一見的好機會。(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外資、中資與台資(台商回流資金)三資匯流!?)


除了政府努力營造的外銷環境外,更重要的是,外銷廠商自身「產品」「管理」「行銷」的競爭力啊!


Derek


2 則留言:

  1. 不要逢中必反,也不要逢中必迎
    這兩天完全失去焦點,只看到民粹與亂!= ="

    回覆刪除
  2. 也許,是很難得有機會可以好好演一下吧!^^"

    回覆刪除